春季气温起伏不定,极易使呼吸道黏膜受损,产生诸如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常常被误认为是“换季不适”,实则却潜藏着一系列呼吸道与肺部疾病风险,其中就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每到冬春季节,就有很多来医院看慢阻肺病的患者,尤其是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每次急性加重的发生都会加剧炎症反应,造成气道阻塞和结构改变。如果是病情严重的,还有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心律紊乱、肺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毛兵表示,已有数据显示,在慢阻肺病患者中,心血管相关死因占比高达26%-39%,然而在实际的疾病管理过程中,这一重要风险因素却常常被忽视。因此,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心肺风险的综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资料显示,慢阻肺病在我国呈现出“三高三低”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和公众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测率低、基层规范治疗率低。我国慢阻肺病患者近1亿人,但仅有不足10%公众知晓慢阻肺病,70%-89.6%的患者存在诊断不足,40岁以上患者的药物治疗率仅有11.7%。
慢阻肺病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疲乏、消瘦、焦虑等。由于慢阻肺病气道炎症持续存在,细菌、病毒、空气污染、冷空气刺激、心血管以及其他相关合并症等因素常会导致急性加重的发生。
此外,慢阻肺病急性加重还会导致肺功能下降速率增加95%以上,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慢阻肺病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和预防急性加重,降低心肺风险。毛兵主任强调,慢阻肺病需采取综合措施,做好长期规范管理。冬春时节还是要注意防寒保暖、严格戒烟、配合规范的治疗等,都是规避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风险的有效举措。此外早筛早诊,有助于识别慢阻肺病高风险人群和疾病早期阶段,更早采取规范治疗和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急性加重。“建议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长期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症状或家族史等,在每年健康体检中加入肺功能检测,尽早诊断和干预。”
去年,慢阻肺病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患者将拥有个人“健康档案”,可享受免费的追踪查访、常规检查等健康服务。如今,该政策相关工作正在积极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探索新型患者健康服务模式,助力更多慢阻肺病患者能够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然而,基层地区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设施设备不完善、药物配备不足、医保报销限制,以及医务人员短缺且任务繁重等问题。
对此,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曾庆秋分享了如何拓展慢阻肺病管理范畴,帮助居民更好治疗且管理疾病的相关经验。
曾庆秋表示,借助政策支持,首先进行了横向整合,将慢阻肺病的基本公卫工作和基层医务人员现有工作进行融合,例如在老年人的年度健康体检中加入慢阻肺病筛查管理、积极开展疾病科普教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融入“慢阻肺病管理包”;另一方面,通过上下级医院联动协作进行纵向整合,慢阻肺病稳定期的患者在基层持续高效建档进行管理随访,对基层医生实施慢阻肺病管理的专项培训,让诊疗能力更扎实;若没有能力诊治的急性加重患者及时送往上级医院,实现患者合理分流和双向转诊。
“去年,我们帮助百位患者实现了早筛早诊,随访率达到100%。未来,随着基层建设持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医生与患者将共同推动基本公卫政策落地见效,共同防治慢阻肺病,帮助亿万家庭享受健康呼吸。”曾庆秋主任表示,基层医疗机构更加贴近居民,具有服务连续性强、精准度高、干预速度快等优势,可实现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持续跟踪,降低急性加重发生风险。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hchchc0324@163.com